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隨筆】被考試綁架的現代教育 作者:東凌(國立政治大學)

被考試綁架的現代教育
東凌
(國立政治大學)

     最近和朋友創辦讀書小組,完成第一次討論會後,才真正開始有了學習的感覺。每次開會之前,我們會將上過的、所學到的、高度有興趣的主題作為我們專題分享的內容。而準備這些內容,不只是將教授所傳授的知識溫習,更重要的點在於我們將建構這些知識的資料,盡可能地找來並重新整理,最後成為我們分享發表的內容。不論是自己在整理龐大的資料,或者是聽其他組員分享之時,我們都感覺到理解並習得全面的學問那麼不容易,於此同時,我當然也對比,在大學以前我所受過的教育究竟是怎麼回事?
         
     當然我要肯定的部份是,在高等教育以前的學習過程,為現在的我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入門的脈絡觀念,所以在接觸到現在專門又細緻的學問時更容易上手。可是重點就在於當這些先備的基礎知識和教育被考試所綁架,失去了原本存在的意涵。學生上學每天朝六晚六,晚六後還要去補習班,回家後可能還得繼續讀書應付將至的考試,然後不斷LOOP,每天不過就是那麼反覆制式,遑論激發他們的創意或自主探索知識的興趣,導致學生的知識、眼光不過就縮限在課本內容那樣的有限,而現在就是這樣的。

     有句話說得好:「教育應該是點燃一把火,而不是注滿一桶水。」點燃一把火自己光明又可以照亮他人,注滿一桶水就只能靜靜地等他淤臭。當今中等教育很少見到點然火炬的情況,只有老師單方向的傳輸課本的概念,也很少見到談論如何連結課本概念外的東西,價值判斷或想法的交流互動,如此無疑就只是注滿一桶死水,無法期待學生深入探索自我、知識甚至世界,所傳授的知識不過都只是死亡的。這或許是因為不符合升學主義的效益所致,但教育最終不能只為考試服務,而應比較像在知識的大海上駛一艘船,讓乘客 (學生) 領略這海洋之大之深,大家各自熟悉了某條航路後,有天這些學生乘客也要駛著船,變成船長和舵手帶領後進的乘客。但當今的未來船長和舵手,因為當前制式反覆的教育耗去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意願,那麼有朝一日他不需要去學校上學,不需要面臨考試的壓力,他如何獨立生存在變化萬千的世界?對自己也沒有充分的認知或自信,每天在眾人眼光下活的庸庸碌碌,這樣的教育,究竟所求何事。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們首要之務是考試,眼前之物是課本,知識來源和演變進程都那麼有限且雷同,這樣區分他們之間的標準幾乎只剩下成績和社會期待的樣貌,亟欲追求的鑑別度又何在?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擁有獨立的人格,用不具鑑別度、也沒有多樣性的標準肯定部分屬於這個標準的人,無疑是種人格扼殺。設立一個標準一定就有人會不適應這個範疇,難道能說不在這個範疇裡的就是爛蘋果嗎 ? 更別提是這種忽略多樣性的標準? 學生在這樣的標準下,大多只會逐漸失去創見性思維、和令人眼睛一亮的行為,而走向一致化、共同化。長遠看來,當群體走到這一步時,環境突然改變就很容易使他們全數滅亡。

     當今社會逐漸意識到我們應當尊重差異、追求多元價值,並培養學生個人特質,這樣的氛圍是很好的,但也不能忘記達成這項目標時,也應該要有多元標準的心。

     我曾經在返鄉服務擔任課程教師的職務,對象是一群大班到小六的學生。當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小朋友們不論年級都很踴躍表達自己想法,和我們積極互動的表現,即便有時候他們話講不清楚,但看著他們的樣子,我能感受到努力思考和渴望表達的用心,沒有點到他們回答問題甚至還會生氣。我和我夥伴原本都還在擔心他們完全不甩我們一眼,起初想盡一切能吸引他們的辦法、獎賞完全用不到。

     這也啟發了我思考,到底什麼原因把台灣學子弄成現在這個樣子的。產業上嫌棄人才沒有創新力,不勇於突破,但管理上又希望他們唯唯諾諾;說台灣學生不敢發言,一直說我們沒有像歐美學生那樣積極發言思辨,也沒有大陸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表和提問。看來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教了從大班到小六年齡跨度那麼大的學生,不只有低年級踴躍回答,而是連高年級都是如此,不禁令人遐想到底中等教育這段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無獨有偶,最被升學主義籠罩,考試壓力逼迫的就是這些階段。升學主義綁架教育,乃至其延伸的問題,值為一想。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古典文學】范成大詞初探 作者;攬雲(政治大學)

文字方塊: 國立政治大學
  攬雲
范成大詞初探   
一、范成大詞簡述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南宋著名文人,同時也是朝庭相當器重的官員,曾使金,不負使命捍衛國格全節而歸,嘗帥蜀,陸游為其幕僚,宋孝宗年間曾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後提舉洞霄宮,致仕。晚年隱居太湖旁石湖別墅,與同時期文人相友善,如陸游、楊萬里、姜夔等都保持密切關係。
  范成大已詩著稱,其田園詩、社會詩、愛國詩藝術手法完整,內容樸實純粹,在當代已經受到很高的評價,與陸游楊萬里尤袤三人合稱中興四大詩人。
  本篇專門探討范成大詞,在當代以及近代的詞選中,范成大詞並不占重要地位,只有少數三四篇小令,但考全宋詞及范石湖集。范石湖集內有石湖詞一卷共有詞八十五首,全宋詞輯得十九首及若干斷句,目前可見全宋詞范成大詞共有一百四首詞。

二、范成大詞體裁與內容概述

  范詞總共一百四首,使用詞牌共計三十五個,每個詞牌最多為八首,使用詞牌算是詞人內較多樣化的。以小令中調長調來計,小令最多,共有二十一詞牌共計七十一首,中調最少,九詞牌共計十六首,長調次之,四詞牌十七首。
  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范詞著重於小令,也可以明白當所有詞人都在鑽營於姜夔派的詠物長調的同時,范詞走的是很不一樣的道路(雖然姜夔的詠物詞很多都是於范成大別墅作出的),小令節奏明快,適合當庭填詞,而范詞小令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節奏非常明顯而且構句簡單明瞭,是回歸於詞的初生狀態。
  詞在周邦彥以後,逐漸以長調為工,小令乃是隨興寫作,格式與修辭日趨嚴謹,而到了范成大的時代,不做官而專與各種貴人交往,靠其周濟而活的文士大有人在,這些人的詞牌以長調為主,專攻修辭及意境,造就了一種詞的高深莫測的精屆,導致詞與一般大眾的距離越來越遠,而最後走上地僵化的道路,而范成大雖不以詞專攻,但是可以從他的詞裡窺見正統文人作詞的風格。
  以內容來看,范詞內容非常多樣,絕對不限於閨怨梳妝等傳統題材,也有去國懷鄉之詞、詠物詞、懷古詞、與平民生活相近的田園詞、與辛棄疾相近的愛國詞、花間小令都有,且各種內容的詞都達到了一定的創作水平,是古今詞人所罕見。
  范成大詞與韓元吉詞風格相近,同樣是朝廷大官有同樣具有政治理想,詞中往往令韓生意,又都是比較關心下層階級的官員,因此他們的詞在南宋江湖文人及周邦彥一派的格律風籠罩下,也可開創出異於辛棄疾陸游一派的風格,是南宋詞壇上值得注意的作家。先人或認為范成大詞的成就遜於詩,雖然可能因其用力程度,這句或帶有幾分真實,但其實其詞的成就不亞於同時之人,甚至可能可以排在當時的前數位,僅略遜於辛姜陳亮等人。

三、范成大詞特色舉隅

  以小令為主的范詞,作品不太使用如辛棄疾般這麼多典故,意境也不向格律詞人朦朧淡淡,其詞語言疏朗明快,意境有時快活有時沉重,但是給人的感覺是躍動的,是能在平常的構句中引出新意的,茲舉幾首小令為例。

〈鷓鴣天,席上作〉詞:
樓觀青紅倚快晴。驚看陸地湧蓬瀛。 南園花影笙歌地,東嶺松風鼓角聲。    山繞水,水縈城。柳邊沙外古今情 坐中更有揮毫客,一段風流畫不成。

浣溪沙,新安驛席上留別〉詞:
送盡殘春更出遊。風前蹤跡似沙鷗。淺斟低唱小淹留。   月見西樓清夜醉,雨添南浦綠波愁。有人無計戀行舟。

  此兩闕小令內容相近,特色即是語言疏朗,讀起來雖無辛棄疾之激昂或如姜夔般高雅,但其富有之流暢感是難以比擬的,尤其是以普通的構句,未用外應物象或者寓託的修辭技巧,即能達到所要表達的意涵。尤其是座中更有揮毫客,一段風流畫不成之句,隨手拈來,完全沒有任何造作,即成婉轉流暢之語,實在是一種藝術性創造。但是其實這種詞的形式意義大於內容意義,亦即其內容重覆,用字也十分重疊。

〈水調歌頭〉詞:
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今年新夢,忽到黃鶴舊山頭。老子個中不淺,此會天教重見,今
古一南樓。星漢淡無色,玉鏡獨空浮。  斂秦煙,收楚霧,熨江流。關河離合、南北依舊照清愁。想見姮娥冷眼,應笑歸來霜鬢,空敝黑貂裘。釃酒問蟾兔,肯去伴滄洲。

〈水調歌頭 燕山九日作〉詞:
萬里漢家使,雙節照清秋。舊京行遍,中夜呼禹濟黃流。寥落桑榆西北,無限太行紫翠,相伴過蘆溝。歲晚客多病,風露冷貂裘。  對重九,須爛醉,莫牢愁。黃花為我,一笑不管鬢霜羞。袖裏天書咫尺,眼底關河百二,歌罷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隨雁到南州。

  第一首水調歌頭是感時之作,氣氛沉鬱而用詞豪放,十處過中秋的原因是宦海沉浮,四川、京城、故鄉、福建、出使金國,到處奔波,居無定所,因此就算受到重用,仍不免發出南北依舊照清愁的感嘆。語言想像豐富,運用很多與開闊相關的形容詞名詞塑造裝闊的意境,有種模仿李白的感覺,而且雖然仍差李白甚多,但心胸廣闊的精神也是一致的。第二首的境界又比前一首還要在開闊,語言也較為藝術性。此詞是在出使金國的時候寫作的,字裡行間洋溢著正直的氣息,是范成大詞中最具代表性的詞作。
  此種詞,內容非屬傳統範圍,屬於豪放詞,相對於南宋的主流兩大詞派,范成大此首詞內容相近於辛派的去國懷鄉,但又不像辛棄疾詞般通篇典故,藉由典故引出沉重的意旨來,只用了地名、形容詞和轉化手法就可以將意境導向到超脫的境界,的確是尋常人所不及。

〈秦樓月〉詞五首: 

其一
窗紗薄。日穿紅幔催梳掠。催梳掠。新晴天氣,畫簷聞鵲。
海棠逗曉都開卻。小雲先在闌干角。闌干角。楊花滿地,夜來風惡。

其二
珠簾狹。捲簾春院花圍合。花圍合。晝長人靜,雙雙蝴蝶。
花前苦殢金蕉葉。瞢騰午睡扶頭怯。扶頭怯。閒愁無限,遠山斜疊。

其三
香羅薄。帶圍寬盡無人覺。無人覺。東風日暮,一簾花落。
西園空鎖秋千索。簾垂簾卷閑池閣。閑池閣。黃昏香火,畫樓吹角。

其四
樓陰缺。欄杆影臥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
隔煙催漏金虯咽。羅幃暗淡燈花結。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

其五
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濕。燕支濕。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這五首詞的第四首有被選入宋詞三百首內,繼承了唐末五代花間集的傳統(韋莊菩薩蠻,和凝江城子)用數首內容相連結的詞表達完整的意義,這五首詞是一位閨怨女子從中午到晚上的外應景像,五首詞從頭至尾都沒有提到心境的歷程或是女子的思緒,如: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之類的句子,純粹以外在景象的描寫來對應主角,但是所有的詞句皆非常含蓄委婉,手法近於李商隱,但是所表達的意境不及李商隱。
  和上所述水調歌頭作比較,范成大的詞風從近於辛棄疾,轉為近於周邦彥的含蓄暗喻曲折,但是其語言的節奏性豐富,在此使用入聲字為韻腳的組詞中可以看出,以內到外的景象一項一項描寫,一面、一面重複的景象帶出具層次感的語言氣氛。

四、 結論

  范成大詞作僅選錄具有語言代表性的篇章,並非是成就最高的詞章,而從這些作品來看是風格多樣且語言完整,最大的特色是節奏明顯,語言疏朗。傳統詞的題材繼承了花間集的組詞,也繼承蘇軾的豪放詞的開放境界,周邦彥的隱晦,而他的詞雖然不受重視,但是其藝術成就其實算是中上,敘述南宋詞史時,不應忽略它的影響性。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古典小說】唐人傳奇〈杜子春〉和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比較 作者:東凌 (政治大學)


唐人傳奇【杜子春】和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比較
東凌
(國立政治大學)

兩篇文章根源於同樣的基礎知識,但描述手法和語言文字大有異,文本分析上或有差別,但大方向的內容是可以相互補充說明的。其中,子春的形象、家中背景是一致的,與老人相遇、其後的經歷也大致相同,然而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比起唐人傳奇,醒世恆言板的杜子春三入長安,更清楚的著力在於「蛻變」以及「求道」,明確的以這兩點定義為書寫方向,卷頭詩「想多情少宜求道,想少情多易入迷」就很明確暗示出人事人情和求仙求道的差異,立根於思想和情感佔人比例的移轉。
杜子春就是世俗的傢伙,而且堪稱荒誕的代表﹝風月煙花﹞,並同時散盡家財變賣祖產,他身邊的人也是世俗的功利心態,恰如醒世恆言版所說:「那班朋友,見他財產已完,又向旺處去了」、「平日受恩的也不見他」。最後子春「單單剩的夫妻二人」。這也就是卷頭詩說的「易入迷」的「迷」,那種「十年一覺揚州夢」,從自以為的「鵬摶九萬,腰纏萬貫」,從金錢塑造出來的「物質」的「看」,轉向霎時間一場春夢,不過只「贏得人間敗子名」,這種「迷」是物質的迷信,也同如茫茫的迷惘。
 
         老人的出現與金援

循線,兩篇的子春都窮困潦倒,在無人幫助之時,有老者以令人眼光一亮的姿態出現。中國向來有「敬老」的傳統,這自漢代以來便有跡可循,老人歷經世事,自有更高於俗的眼光,這位老人的出現,正象徵有別於世俗──那種物質導向之世界──的力量存在。他給予子春三次錢,並且讓杜子春喊價的過程中有層次的遞增給予金錢的數量。唐傳奇文本,子春在老人問他「幾緡則豐用」時,喊第一次價,老人不滿意,喊第二次,子春竟然是自覺自主把價格往上喊,被拒絕後,第三次依然價格上加,老人才同意其最終喊價。唐傳奇的腳色刻劃,老人的出現是奇異突兀的,子春也彷彿並非凡人,可以看透老人想贊助更多錢的心態,老人也似乎比子春還了解子春,覺得他肯定花不夠,二者「心照不宣」的契合,正是唐人小說浪漫神秘所在,也可說塑造出圯上老人和張良的默契。相反的,醒世恆言文本中,老人拒絕子春喊的價後,自己主動開口要子春把價格往上加,那種不言而喻的美感便消失了,留下的最深印象反而是老人闊綽和子春凡俗的對比。
 
         赴約:向老人取「金」

喊完了價,接下來一就是要給錢。第一次約時間要給錢時,也是一個關鍵,醒世恆言文本的子春開始質疑老人的真誠性,去或不去,反覆質疑揣度以致徹夜不眠。這段便是一個世俗人用世俗的標準在推測一件事情,庸俗如初子春,當下還停留在老人真實與否的表象且功利的思考打架。前去拿錢的路途,也仍有一個值得觀察的點,在於唐人傳奇的子春和醒世恆言的子春赴約遲到與否的問題,前者準時赴約,後者則是遲到,我個人認為,後者的遲到,是為了要配合作者所想刻劃子春的散漫不經,因為他滿路都在亂想事情,很心機,且是一步步「盪」到赴約地的,有不正和敷衍的本質,並配合後面衍生的情節,帶出一串子春的自我對話,讓他自我剖白,以讓我們更了解子春,更使其形象更鮮明,同時也配合作者第三人稱的旁白補充,讓腳色的形象完整展現,不像唐人傳奇文本,有很多秘密性和隱密性的文學筆法讓我們多加想像。以老人的刻劃來說,唐傳奇讓我們主動感受到老人好像是仙,會什麼法術或讀心都不難想像;相反,醒世恆言文本直接以旁白的方式,告訴大家好像老人會讀心,觀眾是被動的感覺到這些人物特徵的。
另外,也相當值得注意,唐傳奇文本的老人給完錢,自己不告姓名而去,依舊流露唐人小說浪漫神秘的特色,但醒世恆言中,是子春自己忘記問,而且還是經由妻子提醒才想到,這種基本的禮節子春自己遺忘,我認為作者是想趁此表達出那種凡俗的見利忘義,所謂利益、功利,最終還是會逼人露出猖狂的一面。作者花了點心思刻畫這種「凡俗」的樣形象。況且忘了問老人姓名還不止一次,第二次也忘記,甚至還狡辯,作者仍把握住機會強調子春的問題。
比起唐傳奇,醒世恆言文本更有層次性,除了老人贊助的錢和子春破產後羞愧的程度外,醒世恆言還有物質上和心態上的層次性。物質上的好比花光第二次拿完的錢後,那個悲哀的破產「十萬兩盪的乾乾淨淨,倒比前次窮了些。」心態則如第二次要拿錢時,「子春初得銀子時節,甚有做人家的意思。」雖然最後還是浪費了,但比起第一次的自己揮霍享受,無疑是進步,同時也是為第三次拿錢後進行有意義的回饋埋下伏筆,也間接說明,人再壞,其實還是有善的一面,有了這一段,讓子春後面的善看來沒那麼功利了,反倒更像是惻隱之心。
 
         「功利」與兩文本的比較總結

功利也是一個切點,我主觀感覺唐傳奇的老人,反倒有功利的心態,他給予潦倒的子春援助,雖然很好,也讓他有所感悟,但是某種程度看來,比較像假借扶起脆弱的心靈和肉體,以宗教為包裝完成私人欲煉仙藥目的之實,在煉藥失敗後遣子春歸去。固知仙才難得,但老人仍有求藥不得後的遺憾,這或許能說是理所當然,但其雖言「勉之哉」,卻多了點責備之感,後子春要再尋他時,已經杳無蹤跡,「不知何事用狂生」在此多了利用味道。
         醒世恆言卻把老人的金錢贊助,轉換成他覺醒的力氣,經由一次一次的破產,一次一次經歷人情冷暖中轉變,以看出世俗表面的虛假,讓他少花很多時間、少走很多歪路來體悟出這些道理。此處金錢已不只是物質上的意義,更是經由物質的意義取得心境的轉換的門票,此處的煉藥,具有儀式和渡脫上的意涵,讓經過轉化的,脫離世俗樣態的那顆心,產生超脫昇華的意義,經過一連串牛鬼蛇神侵害的幻象,明白世間一切紛紛擾擾只是「旋死旋生我自驚」的虛幻表象,懂得拋棄可讓我們認知到自我存在的情感,才是得道的途徑。人心雖然有貪有慾,但是善和愛也是發自內心的本質,醒世恆言所想說的,拋不下的,阻止凡人成道成仙的,其實不是那些惡念,而是那個「愛」──那也屬於人情感的一部份。

         後記

         本篇還可以與芥川龍之介的〈杜子春〉互見,但由於芥川的脈絡和時空背景等因素更為複雜,所以不便在此短短篇章中比較討論,請多見諒。各位讀看完唐人和醒世恆言這兩個版本的原文後,不妨再參見芥川的版本,能夠理解當代日本在艾米爾教育和軍國主義兩大矛盾的思潮交戰的時空背景,也因而促使芥川開始思考「人本質的意義」。而他的文中還有很多與中國傳統不同的敘事脈絡,就有待大家發掘比較。